十幾年前,還在學琴的時候,聽過老師慨嘆,「而家嘅琴試,真係淺咗好多。」
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:我當年考8級,第二首歌SONATA,只考第一個段落,比較容易明白的折算是,約4至6頁紙;老師的當年,要考全首,總共3個段落,那就是約十多頁紙。
然後老師說,她老師(即是我祖師?)說,再以前的時候,仲難。
當年沒想到,到我做了老師的時候,也想學老師講一句,「而家嘅琴試,真係淺咗好多。」
* * *
剛才翻書櫃,給我翻出了十幾年前的6級aural(聽唱練習)考試書。正好最近也給6級學生備試,遂好奇一翻,回顧昔年——才驚覺,乜以前的6級aural,比現在的6級,艱深這麼多?
我舉一個例子:
兩個年代,都有一題是關於cadence的:
‧現在的考題,考生聽一句歌仔,只需辨別勁易分的perfect cadence和imperfect cadence,2選1。答一題。
‧當年呢,要分辨出perfect cadence、imperfect cadence、plagal cadence和interupted cadence之餘,仲要辨認那cadence是root position、1st inversion還是2nd inversion。換句話說,就是12選1。仲要答兩題。
其他部分都是明顯的「今非昔比」,三言兩語說不清,在此不贅。總之是容易不少。
* * *
奈何,如今學琴學生的肥佬率,卻似乎增加不少。
我以前幾乎沒聽過有人考1-7級會fail。就是去到不同的考場,不止一年,接待處收集分紙的姨姨都大派定心丸說,「放心啦,都沒見過這考官給人肥佬。」
我沒有特別考究數據,只是眼見的,近日收來的學生中,好幾個都是因為「考試不及格」,所以才轉老師。肥琴試,似乎已經不再是個別例子。
考試趨易,成績卻轉差。綜其成因,三個字,「夾硬谷」囉。
未達標,便夾硬越級考試,苦了孩子,又浪費了時間,花大半年甚至一年多(!)只學了3首考試歌,應該學的卻沒學好。考不成,連考試費都嘥埋。就是考得到,可是三五年考了個8級甚至演奏級後,從此完全沒有興趣再碰鋼琴,考試歌以外甚麼歌都不會彈,然後丟下三五個月後連考試歌都忘了怎樣彈,那張證書又有何意義?那還可以算是學會了彈琴嗎?
可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家長,似乎愈來愈少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